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經
【瑪哈嘎拉】
梵名Maha^ka^la,漢譯有嘛哈嘎拉、摩訶迦羅、大黑天、大黑天神等名。
東密相傳此尊系大日如來為降伏惡魔所示現的忿怒藥叉形天神,藏密相傳系觀世音菩薩顯化的大護法。
這是日本與西藏兩系密教都相當重視的修法物件。
大黑天具有戰鬥神、廚房神、塚間神與福德神之四種性格。其故如次:
其一,由於此神有無量鬼神眷屬,且長於隱形飛行之藥術,因此能在戰爭時加護那些向他祈求的眾生。
其二,此神能使食物經常豐足,因此印度寺院與我國江南民間,常有人在廚房祀奉。
其三,此神也是佛教徒在墳場中祀奉的神祇之一。
其四,相傳此神及其眷屬七母女天,能予貧困者以大福德。
關於此一天神的形像,通常分為二類。一類作忿怒形,依‘現圖胎藏界曼荼羅’外金剛部所載,其身現黑色,坐在圓座上,火炎發上豎,三面六臂。右第一手執偃月刀,二執骨念珠,三執小鼓。左第一手執天靈蓋,二執三叉戟,三執金剛繩,左右方之上雙手握住一張展開的象皮。另一類作凡人形,戴圓帽,背負一囊,持小槌,踏米袋。在修法時,忿怒形多用在作降魔法時;凡人形則用在求福德之時。
修習東密與藏密的人,對大黑天法頗為重視,其目標大多在祈禱為行者除魔,修行勝利成就與求福德。依‘大黑天神法秘密成就次第’所述,此法至為秘密,非入室弟子不傳,甚至於付予萬金也不輕傳。
密教守護神之一。音譯為摩訶迦羅、莫訶哥羅,意譯為大黑或大時,又稱摩訶迦神,或摩訶迦羅神、大黑神、大黑天神。印度教以此神為濕婆神的別名,或為濕婆之後突迦的化身(或侍者),主破壞、戰鬥;佛教則視之為大自在天的化身,或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等,諸說不一,概述如下:
(1)《大日經疏》等以此天為毗盧遮那佛的化身,即降伏荼吉尼的忿怒神。《大日經疏》卷十謂(大正39•687b):‘毗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,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。’
(2)以此天為藥叉王,為波羅奈國的守護神。據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卷五十五〈分佈閻浮提品〉所載,大黑天女與善發乾闥婆等俱護持養育波羅奈國。不空譯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》卷中謂:‘大黑藥叉王,婆羅拏斯國。’
(3)以此天神為摩醯首羅之化身,亦即塚間神、戰鬥神。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下〈護國品〉:‘乃令斑足取千王頭,以祀塚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。’唐•良賁于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》卷下謂:‘言塚間者,所住處也。言摩訶者,此翻雲大。言迦羅者,此雲黑天也。(中略)大黑天神,鬥戰神也,若禮彼神增其威德,舉事皆勝,故向祀也。’良賁且引不空三藏之說,謂大黑天神系摩醯首羅變化之身,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,食生人血肉,有大力,所作勇猛,戰鬥等法皆得勝,故大黑天神即戰鬥神。
(4)《玄法寺儀軌》卷二列出暗夜神(即黑闇天)之真言,其下注為大黑天神。此即以大黑天神為黑闇天。
(5)以此天為財福神,司飲食。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卷一〈受齋軌則〉條載‘又複西方諸大寺處,鹹於食廚柱側,或在大庫門前,雕木表形,(中略)黑色為形,號曰莫訶哥羅,即大黑神也。古代相承雲:是大天之部屬,**三寶,護持五眾,使無損耗,求者稱情。但至食時,廚家每薦香火,所有飲食隨列於前。(中略)淮北雖複先無,江南多有置處,求者效驗,神道非虛。’又,此天神的三昧耶形為劍,種子是‘琰’。《大黑天神法》載其真言為:唵蜜止蜜止(降伏)舍婆隸(自在)多羅羯帝(救度)娑婆訶。
日本諸寺根據《南海寄歸傳》所說,盛行於庫廚安置二臂大黑天像。後世更以之為七福神之一,有時且與大國主命混同,謂其乃授與世間富貴官位之福神,其信仰之風頗盛。
關於其形像,《最勝心明王經》謂,大黑天被象皮,橫把一槍,一端穿人頭,一端穿羊。《大黑天神法》載,青色三面六臂,最前面的左右手橫執劍,左次手提取人之髮髻,右次手執牝羊,次二手於背後張被象皮,以髑髏為瓔珞。《胎藏現圖曼荼羅》之像同此,唯羊與人頭左右相反。《慧琳音義》卷十說是八臂,身青黑雲色,二手於懷中橫把三戟叉,右第二手捉青羖羊,左第二手捉一餓鬼頭髻,右第三手把劍,左第三手執朅吒罔迦髑髏鐘,此是破壞災禍之標幟),後二手各於肩上共張一白象皮如披勢,以毒蛇貫穿髑髏以為瓔珞,虎牙上出,作大忿怒形,足下有地神女天,以兩手承足。《南海寄歸傳》則說是神王形,把金囊,踞於小床而垂一腳。
此外,藏傳佛教名之為瑪哈嘎拉,為護法之主尊。其形像頗多,性質皆異,茲分述如下:
(1)薩迦派二臂大黑天,又名刑罰主大黑天,由元代傳入宮廷。一面二臂,頭戴五骷髏佛冠,鬚髮紅赤上揚,身藍黑色,右手持金剛鉞刀,左手持顱器,兩手捧杖刀,刀內隱有神兵無數。主要在保護喜金剛行者。
(2)四臂大黑天,傳為勝樂金剛之化身,身青藍,持杵、劍、戟及嘎巴拉,有雙身相者。主要護持大手印行者。
(3)六臂大黑天,有黑、白等。黑色為香巴噶舉、覺囊及格魯派之主護法,手持鉞刀、小鼓、人骨念珠及顱器、三叉、金剛繩。
(4)白色六臂大黑天,為財神之一,手持摩尼寶、鉞刀、小鼓及三叉、顱器等,威神甚大。
[參考資料] 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》卷七、卷十五、卷二十五、卷二十七;《理趣釋》卷下;《青龍寺儀軌》卷下;《諸說不同記》卷十;《寂照堂穀響集》卷四。
留言列表